本篇文章3125字,读完约8分钟
高考,国家择贤教人,民谋前进。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种招生考试制度向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今年的高考比较特殊,受疫情影响,比以往晚了整整一个月。
从历史上看,高考延期已不是第一次了。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地震地区学生的高考延期了近一个月,预定于当年7月3日、4日、5日举行。 虽然曾经揶揄历史,古代科举考试也曾因理由延期,但有些原因现在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
车辙会生病
宋仁宗将殿试延期一个月
宋是科举考试最盛行的时代。
众所周知,宋朝建于五代十国的废墟上。 五代十国最大的优势是藩镇势力大,牙兵嚣张,文官落魄。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矫正了前代的缺点,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但是南唐、南汉等国尚未平定,所以赵匡胤需要依靠武将平定天下。 因此,这个政策在宋太祖的时候不太明显。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文官势力逐渐壮大。 随着北汉的灭亡,宋朝统治者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 虽然和北方的辽人偶在战争,但和平成为了当时的主流。 武将没有使用武力之地了,文官势力变大了。 作为文官选拔途径的科举考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宋仁宗继承王位后,宋人把科举考试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 正如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所说,书中有黄金屋,书中有玉一般的面孔。 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为了得到黄金屋,满脸通红,向着继承人走向考场。 其中,有苏辙的身影。
苏辙,历史上又称小苏,是北宋时期未出生的文学大家苏轼的弟弟,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从小和苏轼一起读群书,苏氏兄弟的名声早从四川传到开封了。 到了他们兄弟俩报考的那一年,全世界都认为前两个人不是苏轼、苏辙。
事实也如大家所料。 几天后,排行榜出炉,苏轼、苏辙的名字突然排列起来。 朝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好像也在苏氏兄弟中上演。 但是,正当兄弟俩最后宋仁宗主持的贤良方正能够坦然准备抗议的时候,出乎意料地发生了苏辙症。
这一下子破坏了苏辙。 如果拖着病身勉强参加考试,不仅不能发挥正常的水平,也是对皇帝的尊敬。 考虑到多年来的苦学努力,也许这样就可以应付了。 车辙就像热锅里的蚂蚁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办。
同样着急,韩琦也在。 作为宋仁宗时代的政权,韩琦非常赏识苏氏兄弟的才能,必须两人一起为国家贡献能源。 没想到在这个最重要的关口,苏辙倒下了。 此时的汉琦,也不在意科举考试的规则,给宋仁宗写书,今年的应试者中,只有苏轼、苏辙声望最高,但苏辙偶然生病,一时不能报考,这种人的兄弟中有一个是不能考的,所以非常
宋仁宗无愧于以庙号为仁的皇帝。 他同意韩琦的建议,推迟了策试的时间。 直到苏辙痊愈,才开始考试。 今年的策赛,因为比惯例晚了20天,应该是8月中旬,但是结果被推到了9月,之后考科到了9月。
最终,苏辙排名四等,虽不及苏轼的三等荣耀,但名副其实,收获颇丰,出任秘书一职。 考试结束后,宋仁宗高兴地说:“朕今天为子孙后代得了两宰相。 果然,30年后,苏辙成为宋哲宗的宰相。
灾害战争
推迟科举考试
苏辙的遭遇,在我国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上可谓孤例。 事实上,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科举考试经常被延期。
让我先谈谈自然灾害。 唐文宗天和八年夏秋之际,中原地区发生了蝗灾和干旱。 史料记载,这场灾害的破坏力前所未有,很多人为此流离失所。 在这种情况下,真的不适合重新开始科举考试。 于是尚书省在演奏唐文宗后,取消了次年春天的省赛和殿试。
为什么地方性害虫会影响半年后的试验? 原来,根据唐制,每年秋末10月是各州政府送当地举子到北京的时间,由于秋收受损,物资不畅,推迟了一些地方举子的行程。 所以为了公平起见,决定推迟科举考试。
但是,为了照顾举子们的心情,唐文宗推迟了考试。 然后,因为他读了求名字的人,抱着希望的志向下了敕令,所以违背了我的命令,安慰了他的心,下了诏书让他第二年春天重新开始关闭,只是推迟了一个月的考试期间。
对于这种真正的自然灾害,另一种自然灾害也是古人所害怕的。 那就是日食。 明朝的洪武、建文年间,曾两次因日食而推迟殿试半个月的古人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
我来讲讲战争的故事。 如果国家遭受战争、战争、兵祸,停止科学考试是必然的趋势。 唐懿宗时期,因战争而推迟科举考试。
大唐的帝位传到唐懿宗手里,已经病入膏肓,此时远在西南地区的南诏国在咸通四年连续三次进攻安南,攻打交趾郡,传到长安,唐懿宗决定出兵对抗南诏国。 出兵前,朝廷答应戍卒们,驻扎桂林3年服刑,就可以改防卫为家乡。
不料,唐懿宗失言,等了六个春秋后,绝望从徐州缓死。 朝廷既然不允许他们回家,他们就决定武力自己回家,于是被史家称为唐亡祸基的庞洪起义开始了。
受回家的目标激励,起义军兵锋所向,无人能挡,从西南席卷江淮,天下震荡。 唐懿宗为了镇压起义,因为诏权停了一年功,取消了咸通十年的考试。 敕令下达时,当年秋关已经毕业,各地举子纷纷动身前往北京,途中听说明年春关取消,不得已愤然返乡。
这次中止考试,给举子们的士气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太平广记》贡举篇中记载了卢姓士子的牢骚。 他来自偏远的州政府,匆匆赶到长安附近,却接到停止考试的敕令,无奈之下对《东归诗》自嘲:九重丹敕令尘埃落定,深深锁定了文闲罢工。 桂树遮住了月亮的长度,杏园终于隔年开放。 玉帐论兵之后,金门抗议狩猎是不被允许的。 今天,欺凌桥,相关人员应该笑在蜡前。 离开家乡来到东京的时候,期待着春季斗争的折桂,但是知道由于士兵的扰动考试被取消了,所以只能在冬季腊月回家,家乡的父亲总是要逗我笑。
唐懿宗没想到,后来成为李唐王朝噩梦的黄巢也在这些被迫返回家乡的出租车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延期的科举考试改变了之后唐朝的国运。
不可思议的是
推迟考试的个性理由
如果说科举考试是国选才,由于自然灾害、战争战乱等原因延期了,那么以下笔者所说的科举考试延期的理由,也可以理解为有些不可思议。
例如,皇帝不在家。 明武宗是明朝历史上最有争议的皇帝。 对于这样性格的皇帝,朝臣们不仅不停地摇头,而且那天早上的举子们也很头疼。 根据明朝中期的考试规则,二月会考试结束,三月殿考试开始,但正德十五年,爱玩的明武宗从去年夏天开始了南巡之旅。 孩子们在北京准备殿试的时候,他在江南没轻松回来,没能主持殿试。 在圣驾回銮之前,虽然是第二年正月,但考生们只是在等待更具戏剧性的消息,明武宗回到北京不久就去世了,国葬期间不得不全部休息,取消科举考试。 于是,他们费尽周折直到明世宗即位,进入了这延迟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殿试考场。
此外,考生自身有时也会延期。 比如清朝才子王士禛。
王士禧是谁? 他出生于明崇祯7年,山东新城县人,字子真,号阮亭,号渔洋山人,后世俗称王渔洋。 清朝文坛领袖,总有风雅凡50年,创作神韵诗,对清代诗风影响很大,可以说是文坛领袖。
王士禛放弃了一次殿试。 顺治十二年,在王士禛试了五十六名,他也许是对这个名次不满,没有参加殿试,而是自己回家了。 当然,给出了致力于诗的理由。 三年后,王士禧又来参加科举考试,这次考得很好,取得了二十六名的好成绩。
知名教育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也曾因字写得不好而自行推迟殿试。
光绪十六年,二十三岁的蔡元培顺利进入贡士。 殿试在两个月后举行,蔡元培当年没有参加。 他在《自笔年谱》中说,他当年没有继续参加殿试,是因为殿试的名次都是以字为标准的,我自己写不好,即使被提携到下科殿试,徐同学也跑到北京去了。 蔡元培的说法也得到晚清文史家李慈铭的印证。 李慈铭在《郇学斋日记》中写道:“(四月十三日)蔡进士(原培)来了,沈进士(宝琛)来了,二年级学生都没有学习年轻楷书,所以没等复试就回去了。
(九雨农)
标题:【快讯】古代匪夷所思的延期科举考试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1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