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2字,读完约4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2日(记者熊丽)“改革开放40年有很多值得纪念的东西,有很多值得关注和总结的东西,但我认为最耀眼的是中国的城市化”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主任徐林说, 中国的城市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的17.9%上升到去年年末的58.52%,平均每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左右,中国城市生活的人口现在也超过了8亿人。 无论是去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西部地区,甚至比较偏远的县城看,中国的城市和城镇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徐林表示,过去40年,中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背后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 中国城市化也带动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大致2.7亿农民工实现了异地转移,他们从农业到非农产业就业,从农村到城镇地区居住,这种转移极大地节约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效率和增长质量非常有好处。

有人认为,由于近几年中国农业劳动转移数量减少,中国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对此,徐林并不赞同。 据他分析,的逆城市化是否发生,是由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资源配置追求更高报酬和更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决定的,那么,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现在是2.7倍。 如果进一步包括城乡居民公共服务的差距,实际上这种收入与公共服务的差距非常大。

徐林说,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来看,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几乎只有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四分之一。 根据人往高处走的规则,今后劳动力资源也有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趋势。 “如果有这样的倾向,我不认为中国会在很大的结构上发生逆城市化的现象。 少数城市人出于对某种情结的考虑,可能住在农村。 这些人的一些变化并不代表巨大的逆城市化现象,所以我们必须警惕逆城市化的表现。 ”。 徐林说。

徐林说,党的十九大为了促进乡村振兴,建议今后政府将越来越多的资源配置到乡村以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条件。 这是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平衡城乡快速发展的需要。 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离开城市化的牵引,也不可能振兴乡村。 因为在城市化率不足60%的情况下,不可能实现乡村的大规模全面振兴。 所以,现在推进乡村振兴要有重点、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不可能到处开花。 未来要推动农民收入增长,提高经济整体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必须通过城市化来实现。

徐林认为,我们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进一步改善制度建设,使城市化在过去的基础上更迅速地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来自哪里? “我认为,未来城市化应按照十九大的要求,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将越来越多的观察力放在已经进城的农民工的定居及其家庭、子女的市民化上。 可以想象,一旦这个问题被突破,中国城乡生活的人口比例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地区有巨大的空之间。 ”。 徐林说,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可以和他们的家人在城市团聚时,他们可以对未来形成更稳定的期望,他们的孩子可以接受更现代的教育,对中国的现代化也非常有好处。

徐林认为,从农业快速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 中国到了现代化的程度,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仍然是相对薄弱的产业,需要政府的补助金。 城市化水平不高,这种补贴机制就无法持续。

徐林说,中国未来城市化的星火燎原还有20到30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克服过去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城市管理,包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处理这些问题,我们的城市化道路可能更加稳健健康,城乡快速发展更加平衡。

(责任:张雪)

标题:“徐林:不认为中国在大的格局会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j/34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