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7字,读完约3分钟

记者李佳霖

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是信息表达古今的重要一手资料,是研究和还原历史的直接物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出土了无数珍贵文物。 关于这些被挖掘的文化财产,现在在管理,利用,部门的协同保护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健全的地方。 日前,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和公众考古学中心举办了考古发掘遗址保护与管理座谈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考古发掘文物的保护、研究、展示与传承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快讯】出土文物管理:让文物"不求全部,但求所用"

资料图:出土品崔佳明摄

挖掘出土文物如何管理?

据 统计,从年到年,中国积极实施考古发掘项目1803个,考古挖掘面积近100万平方米。 年,有215个项目进行了自主挖掘,总挖掘面积为19.4万平方米。 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数万名长埋在地下的文物展现出真容,如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的河北行唐县南桥镇故郡东周遗址,出土铜、金、玉、陶、蚌、骨角器数千件(组)。

【快讯】出土文物管理:让文物"不求全部,但求所用"

考古发掘出土品该如何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考古发掘单位应当自考古发掘完成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提交结项报告,3年内提交考古发掘报告,然后6个月内移交出土文物。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 首先,考古发掘,特别是大型遗址的发掘,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古报告的编纂整理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所以发掘出土文物的移交时间要严格按照原规定执行并不容易。 其次,考古学的目的是通过实物遗存来研究过去的人类社会,这既包括遗物,也包括遗迹,两者密切相关,如果急于交出文物,将会影响整个考古的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公众考古学中心执行主任王涛说。

【快讯】出土文物管理:让文物"不求全部,但求所用"

加强博物馆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比起出土文物的归属权问题,更重视这些文物资源的利用方法,‘ 不求一切,但求使用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白云翔表示,“博物馆可以通过加强与地方考古所、高校等的合作,联合举办展览等方式,使出土文物有越来越多的展示机会,更完整地利用历史文化的价值。” 各级政府也应加大对各地文物保护收藏机构的资金、设备投入力度,改善发掘文物的留存、研究、展示环境。

【快讯】出土文物管理:让文物"不求全部,但求所用"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白岩肯定了白云翔的观点。 她认为博物馆和考古所的工作重心和方法不同,承担的压力也不同。 目前,许多地方考古所面临着仓储保留和保护条件不足、发掘出土文物管理难度大、从事量剧增等诸多问题,使原本繁重的科研工作更加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博物馆与科研机构以及馆际的联系就更为重要。 另外,除大型博物馆外,各地政府机构还可以加大对中小型博物馆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博物馆藏品的利用率。 另外,博物馆不仅要关注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也要重视近代文物展的展示。 白岩说。

标题:【快讯】出土文物管理:让文物"不求全部,但求所用"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1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