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00字,读完约4分钟
□何永康(南充)
我的老家在涪江畔的小乡村。 乡下有个小学校,是古寺改建的,很有沧桑感。 据说古寺旁边有一座很大的古墓,是唐代大人物死后的陵墓。 墓的稍远处有一座石制黑塔,与稍远的临江山上的白塔相对应。 黑塔比北塔低得多,只有三层。 因为年事已高,青石再风化一点,被厚厚的苔藓覆盖着,檐也折了一些。 塔的四周开着四方的嘴,像窗户一样,塔的身体长时间被烟花烟熏,也许是被称为黑塔的理由。
我大致知道江边白塔的作用。 当时普及的京剧样板剧《智取威虎山》中有英雄杨子荣和土匪对的黑话,有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两个句子。 很明显,建造白塔是为了镇住水怪河妖,保方不让洪水受灾。 那么黑塔有什么用呢? 平时只看到村民在这里给地下和天上的先人寄纸钱,用火点燃后,从洞里塞进塔内低头。 文革开始后,再也没有人敢烧纸了。
一天晚上,我和朋友躲在塔后面,看到学校的老教师偷偷在塔前烧书和笔记本,嘴里还留着话。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伙伴,但大家不知道为什么要烧书,多么遗憾。 不久,打破了四个旧东西,不知道哪个小伙伴说了老教师烧书的话,带来了严重后果的老教师受到了严厉的批评,那个塔也制造了反派被破坏了,那个大人物的坟墓也被破坏了。
多年后,我知道那个古墓的墓主是唐代大诗人陈子昂,那个黑塔其实是专门用来烧字纸的,我们四川叫烧字炉,其他地方叫惜字塔敬字亭字库等。 焚烧炉的出现,与古人敬纸惜字以前流传的有关,不要把废纸乱扔化为尘土,把纸上的文案化为青烟分散在空气中,也会分散文墨的气息。 这样的习俗有文化意义,也有仪式感。
无论是活字还是惜字,都反映了古人对文化的崇拜、对文案的敬畏、对书籍的重要性。 因为文案的产生,代表着人类社会真正地告别了无知,走向了文明和进步。 据《淮南子》记载,古人仓颉写书,但天雨粟、夜鬼哭了。 仓颉造字的时候,说着天好像下雨了的粟米,鬼神在晚上哭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是系着绳子刻木头的报道,有了复制品,记录、交流变得容易了,有利于传递和传承,上天也为这片天地的造化之功而感动,降下了粮食雨。 灵魅因为文案的出现,变得难以迷惑人心,引起妖怪异,所以吓得晚上哭了。
一个民族有文案就有灵魂,有文明,有精神的象征。 因此,各民族都很重视和保护自己的复制品,决不轻易废除或丢弃。 民间人士也相信,人如果毁了字纸,就会长疙瘩、看不见眼睛、子孙后代遭殃。 于是有了烧文字的习惯,也产生了烧文字的火炉。 虽然相信哪个字纸被烧了,但是灰还是存在的,作为有机肥养活农作物,农作物又养活人,人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滋养。 字纸又变成一缕青烟,分散在空气中,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气息。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人烧稿烧书画的故事,但烧的未必是徒劳的。 比如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整理自己的书时感到不满,不想让它流传于世界的错误物种,所以拿着几百篇稿子放火,烧稿发奋,做文案。 现代着名画家吴冠中也曾多次悲壮地烧画,最多一次烧毁200幅以上。 那时,吴先生的画已经是奇品,很难画,价格非常高。 所以有人说他在烧豪华的房子,但是很遗憾。 吴先生认为烧画是很平常的事,但是作品表现不好,一定要破坏。 这是对完美艺术的苛刻,对艺术的最大尊重,对传承的认真,对后世的责任。 他和他那一代的画家李可染也有这样的看法,特意给自己刻了三千个图章。 很明显,很多废画也必须烧掉。 他们的灼烧,是自发的灼烧,是真心希望的灼烧,是无悔地灼烧。
标题:【快讯】一炉青烟是书香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0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