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0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石家庄4月11日电(记者王民)清明节,位于河北故城县郑口镇的运河第一湾两岸披着淡绿色的线,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显得深沉幽静。 历史上,这条长约2.5公里,是接近180度的大弯道,急流大,因此在大洪水年,左岸的堤坝经常撞到水流,容易发生决堤的危险。 故城县文物管理所长姜玉岭站在堤坝上介绍说:清光绪23年( 1897年)至1947年,官方在左岸堤坝薄弱处的6处危工相继建成6座水库,‘ 平息狂澜。 政府还带领当地人在堤坝上种下大量的柳树,每次洪水来临,都从树干中间砍倒柳树,巨大的树冠横亘在河里‘ 洪水,树木之间填充成捆的稻草,停水减速,缓解冲击力,保护堤坝。 经过一百多年的多次洪水洗礼,体现古代人民聪明智慧的6座水库和1枚扫洪柳依然没有倒下,成为故城县长达75公里的大运河上最辉煌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姜玉岭等地的专家学者踏上运河两岸和周边村落,发掘整理了各类文化遗迹、水利遗产70余处。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凝聚千年文脉的运河文化是亘古不变的本色。 河北境内大运河由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等河段组成,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5个市,全长近600公里,信息代表海河、黄河两大水系。 河北省文物局负责人介绍,河北境内大运河段基本没有改变航道,原生态遗迹多,运河改建少,有古码头、古炮台、古碑文、古城镇、古村遗址和桥、闸、坝、仓、寺、观、塔,遗迹类型齐全、遗迹类型齐全 成功申请大运河遗产,河北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河北部分)、连镇谢家水库和华家口危工两点一段位于其中。 据介绍,河北是最先启动大运河资源调查并完成的省份,也是较早完成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省份。 目前,大运河文化带(河北段)文物保护利用总体方案、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计划、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计划基本形成。 记者了解到,河北省已完成申遗河道保护和展示段工程,清理遗产点段柴草杂草、生活垃圾,铺设连镇段、吴桥段堤顶砖路,建成100多块相关保护碑,进一步改善遗迹和周边环境。 被列入遗产的2点1段每月进行巡逻、数据录入,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每年完成监测年报。 河北各遗产点段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同步进行,《沧州大运河》文化丛书、《邢台运河风景》、《邯郸运河碑文》等编制完成。 沧州市博物馆发布的河北大运河文化展是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和遗存的唯一专项展陈。 大运河文化的发掘整理中,也有民间热心人士的身影。 河北故城县退休干部邓金龙的专业是植物学,他严格求实,发挥科学论证特长,骑自行车跑全县,走访村庄,找地头,找窑洞,一点点古河道的位置、水流,埋藏深度在他的详细调查中可以精确到米, 他主编的《故城探源》详细论证了故城运河的优势、地位和作用以及水系变迁的历史,并得到中国水利研究所的认同,据此增订了大运河水利文化史。 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加大研究保护力度,河北省开展运河无形资源调查,共发现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13项,省级无形遗产65项,市级无形遗产100项,县级无形遗产349项。 衡水市通过运河运输形象、码头名人等主题活动,发掘运河运河运输文化、民俗文化。 邯郸市绘制运河文化地图,编制运河新闻电子文件。 故城是燕赵、齐鲁、中原文化交流之地,境内大运河是古代水陆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水利文化遗产是运河文化的鲜明‘ 胎记。 故城县委常委、推广部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秦立堂指出,目前大运河文化全面系统严密的考古发掘任务仍很繁重,大运河多元价值体系研究不足,深层次发掘和保护所需的专家还不够,一 他说,要与时间竞争,只争朝夕精神,担负着大运河的保护、良好的传承。 :李志

标题:【快讯】河北:让千年运河文脉永续流淌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19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