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1字,读完约3分钟

编辑者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南方日报创刊70周年。

作为1949年以来广东唯一不间断出版的日报,70多年来南方日报完整地记录了广东沧桑的巨变,无愧于心,是唯一的广东日记。

为了表现壮丽70年在广东大地上的奋斗故事,南方记者带动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期广东日记的全媒体报道。 围绕广东迅速发展的许多重要行业和方面,回顾重要报道,重温经典版面,聚焦历史时刻,采访经验者,激发新时期奋斗的强大力量。 从今天开始发货,请注意。

【快讯】“桥”见未来:三代人与三座桥的跨越

站在港珠澳大桥海豚塔塔顶眺望,吴立斌明白了父亲吴灿国的话:有些路,只能自己走。 有些桥只能自己建造。

吴立斌住在番禺,当时祖父吴秋顺建造的洛溪桥,是他回家经常去的路。 1988年8月29日《南方日报》的一面,在显著位置报道了洛溪大桥开通的盛况,记录了这座广东桥梁史的关键时刻。 洛溪大桥开始建设广东大型桥梁。

从洛溪大桥、虎门大桥到港珠澳大桥,广东建桥人经历了中国桥梁的三个阶段:建设学会,奋起直追,超越领先。

刚刚过完生日的吴秋顺说:“希望孙子来&lsquo。” 半路建成中国桥,我一定去看。

建设学会? ?

从石拱桥到第一座特大桥

吴秋顺,1957年加入广东路桥领域,将中国第一座大跨度连续钢结构桥洛溪大桥建成于祖国南端的广东,北临山,南临临海,三江聚集,河流纵横开封。 新中国建立之初,广东全省可开通的道路只有2523公里,河流阻隔道路千百段,渡口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一环。 快速发展交通,过渡到桥梁,是打开经济复苏局面的关键。

【快讯】“桥”见未来:三代人与三座桥的跨越

1957年,吴秋顺投身广东省向桥过渡的大潮。 给竹子沾上泥,冬天刮风,夏天下雨,修了两三年桥,吴秋顺在这样的工厂住了两三年。

当时钢材水泥非常短缺,建造永久桥梁非常困难,因此建造了许多实腹、饿石拱桥。 吴秋顺回忆说。

石桥铺成了金桥,广东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机遇。 正当壮年的吴秋顺,也踏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舞台——洛溪大桥工程。 位于珠江南河道的洛溪桥,桥长1916.04米,宽15米,主要跨越180米,作为我国第一座大跨度连续钢结构桥梁,拉开了真正意义上的广东省特大型桥梁建设的序幕。

【快讯】“桥”见未来:三代人与三座桥的跨越

为了保证通航的要求,洛溪大桥的间隙为高34米,相当于13层高的大楼。 河底泥细沙深达5米多,河面上万吨大船频繁进出,必须在这上面架起特大桥。 大桥工长吴秋顺大胆提出利用钢结构桥墩作为提升支架,实施提升平台工程。 这个方案很快得到了队长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 结果,在不增加任何设备的情况下,提前完成了所有高墩的施工任务,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节约了投资100多万元,吴秋顺也因此被誉为木工大王。

【快讯】“桥”见未来:三代人与三座桥的跨越

吴秋顺在1988年6月25日洛溪大桥通车前夕,国际土木工程预应力结构学术会议在英国伦敦召开,中国代表介绍洛溪大桥设计与施工经验时,会场响起长期热烈的掌声,桥梁专家纷纷称赞:中国建桥 这是我国首次在国际上介绍了公路桥梁的建设经验。

标题:【快讯】“桥”见未来:三代人与三座桥的跨越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19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