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4字,读完约3分钟
用耆那文写,黄褐色的纸质书,两面都有复制品。 这是我国最早的剧本唐代的《弥勒会见记》的残页。 发现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耆那县锡克沁佛寺遗址,发现时44页,重叠,左端被火烧毁,损伤不完整。 《弥勒会见记》是一部幕剧,由一个序幕和二十七个正幕组成,根据佛教经典写成。
1965年在吐鲁番安乐故城佛塔遗址出土的《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能力品第23,是南北朝时代的文物,是佛教大乘学派的重要经典。 这部写经书法是典型的北朝写经体,脱离了隶意,见证了书法史从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 这是在吐鲁番发现的,证明了中原佛教文案向吐鲁番的逆向传递。 然后,中原书法艺术也流入西域。
唐开元四年《论语》郑氏注原本被裁成纸鞋,高昌县学生贾忠礼抄写的文物从字体上看是正楷小楷,笔法稳健、端正秀丽,可见当时书法艺术水平之高。 该文物于1964年在吐鲁番阿斯塔纳27号墓出土,该墓出土多部《论语》、《尚书》、《诗经》、《孝经》等典籍手稿,抄写员中有补习班学生,也有官学补习班以儒学典籍为教材
从汉代使者眺望道路,商旅不断,到唐代伊吾右,波斯东、商旅层出不穷,职贡不断,作为丝绸之路要冲的新疆,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聚集的地方,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入口和中介。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在国博展出,185件(组)展品包括先秦时期的彩陶、青铜器、金器、木器及毛织物。 汉唐时期的锦织丝绸、官方文件和多种复印简书、官方印信、彩棺、泥俑、各种货币和饰品、各种点心和生活器具、佛教艺术品等。 展览会分为丝路雏形丝路华章丝路梵音三个部分。
纱道雏形
第一部分丝路雏形表明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商代中原与西域进行玉石交易,中原丝绸最晚在战国时期传入西域。 作为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入口,这一时期的新疆引领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浪潮。 甘肃、青海地区彩陶文化、粟作农业技术向西传,深刻影响了天山南北文化的快速发展。
新疆考古遗址的青铜器、陶器、石器经常伴随出现,表现出新兴技术和古来流传的技术的共存状态。 东方和西方的青铜冶炼技术在古老的西域大地交流融合,留下了东西合璧的青铜长歌。 从玛纳斯、轮台、南俄罗斯等地大量出土的山字纹铜镜中,可以窥见其中浓重的中华烙印。
新疆汉密尔顿北麓墓地出土的双耳彩陶罐距今已有3800年。 彩罐是夹砂的红陶,器皿简单,做工精细。 陶罐口沿内侧和器体外壁,不同部位装饰黑色菱格网、菱格三角网、交叉宽带纹,线条细腻有序,美丽典雅,与甘肃四堤文化有密切关系。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察吾乎墓地出土的田园葡萄纹彩陶罐,是西周春秋时代的文化财产。 陶罐是夹着沙子的红陶,整体为红色陶衣,颈部涂成黄白色,用深红色画了三组不规则的格子纹,内有圈,寓意田园。 另一个蔓藤葡萄纹,枝叶卷曲,果实丰富,表明该地区园艺种植业已经出现。
还有西周红铜镒来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 此镰为红铜锻造,体时较长,弓弧背、尖弧、微翘,有明显刀口,刀口经呈齿状,尾部有穿孔。 铜镰是收获作物的工具,从该器刃部明显的录取痕迹可以看出,该时期新疆草原地带已经存在相当程度的农业生产,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技术向西传播,深刻影响着天山南北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标题:【快讯】千年文物述说“万里同风”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18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