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15字,读完约2分钟

明末清初,四川战乱频繁,瘟疫肆虐,土地荒芜,人口锐减,道路支离破碎,呈现出目不忍睹的荒芜景象。

清王朝为了加强封建统治政权,几乎从顺治年间就制定了有计划的移民补缺政策。 于是动员移民四川,大规模纳入受战争危害较轻的赞民,楚人入蜀,以占卜为业,允许定居耕作,在偏远封闭的四川许多地方填补了无人耕作经营的空白。

【快讯】绵州同乡会与会馆之兴衰

移民在康熙中叶达到高峰,雍正、干隆时期各省来川经商,务农定居的人也很多。 国内各县、州移民中以湖广(今湖北、湖南)、广东、江西、陕西、福建居多,贵州、广西、甘肃等次之。

在各省远路来川定居的移民,该省籍的称为同乡,以川的居住地为客籍。 联系乡情,互相照顾,购买田地作为会产,供会馆活动支出。 会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需要,商贸兴起,人口流动演化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会馆里建造了舞台、正殿、耳台等建筑物,大多仿照寺院殿堂的样式,供奉桑梓大神。 馆内也有不被称为“○○宫”“○○庙”等的东西,通常会馆里僧道和壁龛的看守烧香敬神。 会馆有会首,由同乡中有声望的人担任。 会馆的繁简根据会产的多寡而不同,但大多设置定期集会、定期戏剧报酬神、补习班延长师让同乡的孩子们入学,荒年救济贫困乡人,为贫困乡人送药,送棺送葬,为家乡人提供吃饭和旅费等

【快讯】绵州同乡会与会馆之兴衰

民国初期,各地移民和土著人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过程中,相互通婚,经历了社会的各种变迁,风俗习惯逐渐一致,乡土观念越来越淡薄,客籍人融入川人,会馆存在的意义逐渐消失。

民国时期,各县驻军和政府没收和出售,同乡会馆的活动逐渐停止,部分馆址改为公共,部分保存为少数同乡人占有。 绵州城内的江西会馆建于干隆二十三年( 1758 ),简称豫馆(以豫章郡为主),俗称万寿宫,现用于涪城区供电局(原西巷子)。 湖广会馆建于干隆七年,简称滇馆,又称禹王宫,奉祀大禹,为真北街,今绵阳四中学校地址(原北街小)。 奉祀五省联合会馆,俗称火神殿、萤惑宫、火神,原址在顺河大街。

【快讯】绵州同乡会与会馆之兴衰

以上会馆的建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例如,同乡相互联系、加强团结、交流商业新闻、快速发展地方教育、兴办慈善事业等,为弘扬扶贫道德风尚、稳定地方秩序做出了贡献。 (绵阳日报社所有媒体记者郑金容/整理)

【快讯】绵州同乡会与会馆之兴衰

蒋小莉

标题:【快讯】绵州同乡会与会馆之兴衰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18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