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5字,读完约3分钟
□邹开岐(三台)
每年夏末秋初,看到稻田里抽穗、挠头、逐渐成熟的稻谷,我想起了七月半吃新鲜饭、吃新饭的民俗旧事。
过去,我记忆中的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像我家这样的普通农户,一年只能吃四次大米饭。 正月里,第二种是让别人种秧苗,种谷子。 另外,是旧历的7月半,也称为月半节。
月半节的民俗是让祖先尝尝新鲜,尝尝新米,用刚收获的稻谷做新米饭,其味道带着清香,刻在骨头上,怎么也忘不掉。
我们邹家的月半节,自古以来就是每年农历的7月13日。 到了这一天,父亲想方设法地找钱,去切肉,作为祭祀祖先的供品,也被称为“比特”。 母亲的任务是使用那一年的新东西
谷制作白米煮饭。
但是,其实,自古以来流传的节日和农时季节总是阴差阳错,有时到了月半节,但稻子并不成熟。 这确实对厨娘来说很难。 我记得有一年,农历七月来了,地里的稻子抽穗了。 7月7日的鸦桥会过去了,稻田里的稻穗开始挠头。 这期间,妈妈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田边看看,稻穗是否变黄了。
离月半节还有一天,谷穗终于开始上吊黄了。 路边,在光线很多的谷穗尖上,终于长出了几颗金黄色的谷粒。 母亲用筲箕用手捋了捋谷穗上的黄谷,放入筲箕中。 差不多都拿回家摊开。 第二天,用鲜红的太阳晒干。 晚上,放进碓的窝里,翻了一会儿,再用小簸箕簸了一阵,磨碎,去掉糠皮,才长出了两个大盆白新手。
月半节那天,爸爸在街上买了肉,妈妈用新米做了新米干饭。 其实,只有锅面是米饭,下面都是南瓜。
饭煮好后,舀两杯,放入堂中,放在刀尖两侧,祭祖。 我们兄弟姐妹不得不闻着新米饭的香味,嗤之以鼻,瞪着眼睛。
祭祖后,菜被炒菜,在吃饭的桌子上,
摆8碗饭,在碗旁放筷子。 桌子中间是炒好的肉和新鲜的蔬菜。 我和弟妹们,用一两只眼睛盯着满桌子的饭菜,闻着新米饭的香味,咽着水,跟着爸爸说:太公公、太婆婆、爷爷奶奶、邹家所有的老祖先,回到了新鲜的味道!
这一切该走的步骤都结束了,该说的礼节也结束了。 还不能吃。 妈妈从厨房拿来饭,用筷子夹两块肉,夹菜倒在门后的狗沟里,吆喝着,蹲在一边,伸出长舌头的大黑狗,等不及了。
月半节,吃,必须先给狗喝。 这也是我们老家的规矩习俗。 据说,过去我们的土地上没有水稻,是因为洪水发生时,外地狗游了过来,把从尾巴拿来的稻种掉在地上,从而在这片土地上长出了水稻。 所以,每年7月半除了吃、献祖先外,首先就是喂狗。
闻着新米饭的香味,不停地咽下干净的水,看着大黑狗长嘴的奶酪在门后
在 的石槽里,发出声音地吃着,摇着尾巴,好像在向主人道谢一样,记得它的好处。
大黑狗三五数次,把槽里收拾干净,伸出长长的舌头,舔舔嘴筒,摇头向主人报告,就好像我吃了一样。
爸爸说:大家不是都在吃吗!
这次弟弟妹妹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一只手抓着筷子,一只手把碗拉到自己面前,用筷子往嘴里扒饭,闻到新米饭的香味,从鼻腔慢慢嚼到肺腑,特别是嘴里的饭,进入肚子里。 一看自己的碗,全是煮好的黄色南瓜。
这时,妈妈从厨房出来,在她的饭碗里,除了南瓜,只有星星点了几粒饭。 一边坐着,一边对弟弟妹妹说,快吃吧,锅里还有呢。
这次,我们满不在乎地吃了,好像花开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月半节,我已经感觉到新米饭的清香从田野里飘来。
标题:【快讯】“七月半”尝鲜民俗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16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