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97字,读完约6分钟
【企业活动的重新开工稳定经济】
今年1月以来,突然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强,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大。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许多政策,目的是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保障中小企业继续经济增长、居民就业、社会稳定等。
3月3日,在江苏泗洪经济开发区服装公司的生产现场,工人们很紧张。 (图片来源:东方ic )
减税使公司轻装上阵
疫情过后,要加快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恢复,就离不开积极的财政政策。 减税费作为重要的宏观政策工具,不仅可以比较有效地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也有助于公司的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公司,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激烈。 受疫情影响,部分中小企业长期停产,收入来源锐减,要承担税费、房租、社会保险、工资等各项刚性支出,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习主席曾经在新冠统筹推进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事业拓展会议上强调:“要继续研究阶段性、可比性的减税减费政策,加大对一个领域企业活动恢复运营的支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 这为帮助和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疫情的冲击提供了指导方针
疫情以来,各地相继出台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服务。 浙江鼓励公司家参与相关企业政策的制定,公司家代表中大致中小企业比例在50%以上。 重庆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及其职工,将稳定返还按规定应当支付3个月50%医疗保险费的援助企业。 据统计,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减税减费共计4027亿元,其中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增加了减税减费1589亿元。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军,在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普通市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义。 一系列减税减费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公司轻装上阵,尽快恢复正常的经营运转。
人民币(中国经济网资料图魏京婷/摄)
加强金融支持,帮助企业活动重新开工
由于抵押物少、抵押物难以评估、公司信用数据不足等原因,中小企业长期存在融资困难、融资高的困扰,资金实力不足。 此次疫情突发性,许多中小企业更是措手不及,现金流紧张,面临生死考验。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各种措施,创新完善的金融支持办法,扩大公司贷款期限、持续贷款力度,适度减免公司贷款利息,为推动公司企业活动重新开工提供资金支持。
为应对疫情冲击,中国人民银行3次下调准释放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新增3000亿元担保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支持中小企业活动恢复运营的再贷款再折价、1万亿元普惠再贷款再折价,提高整体市场利率和公司贷款利率。 4月7日,国务院金融委员会第25次会议强调,引诱信贷资源支持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不仅是中央层面,各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济南市采取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增加无担保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降低融资价格。
现在一系列的金融措施形成了政策的力量,使公司有信心咬咬牙度过难关。 截至4月15日,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达到84%。 中小企业要致力于提高自身新闻透明度,充分展示产品、技术等新闻,提高自身信誉度,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3月18日,南京市建邺区的酒店挂起了欢迎门前采用费用券的招牌。 (图片来源:东方ic )
刺激经济循环需要花很大的费用
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考虑供给和诉求的平衡,如果只有供给没有诉求,经济也会停滞。 只有形成供求良性的相互作用,经济循环才能顺畅。
数据显示,3月份社会支出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减少15.8%,降幅比1~2月收窄4.7个百分点。 没有迅速恢复,增加流动性和减税等措施的作用当然有限,如果公司不下单就不开工,所以也不需要流动性,减税就失去了意义。
一方面费用反弹幅度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尚未完全恢复,线下接触性领域依然低迷,如餐饮费用比去年同期减少46.8%,降幅比1~2月扩大3.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由于居民收入同比负增长,支出能力和支出意愿受损。
一旦确定费用下降的原因,就必须对症下药。 现在最重要的是调动民众的支出热情,找到防疫和经济复苏的平衡。 在落实各项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多次采取精确措施,划分等级要推动中小企业企业活动重新开工,有序推进各类商场、市场重启,促进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 要积极扩大居民费用,尽快释放被遏制、冻结的费用潜力,培育疫情防控产生的新费用、升级费用,回收实物费用和服务费用,形成市场供求良性互动。
为了激活市场,挖掘费用潜力,截至4月9日,7省20多个地方市组织发放了各种形式的费用券。 例如,杭州发行的费用券已核销2.2亿元,拉动费用23.7亿元,乘数效应达到10.7倍。 相比之下,稍微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在财力上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中央层面可以考虑采取措施,加大今年的财政预算,拨付资金补助低收入者的支出。
疫情的冲击是短暂的,我国经济长期以来不会改变好的快速发展趋势。 只要市场主体恢复有序,我们一定能帮助公司度过难关,顺利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武晓娟)
点击
图像进入主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副本可发送至cepl#ce(#至@ )。 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招聘广告。
相关评论:向中小企业插入“政策”之翼
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责任:李晁)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就可以使用“扫描”将网页分享给我的WeChat的力矩。
标题:“畅通经济循环 助力中小型企业渡难关”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j/35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