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5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西安5月5日电(记者蔡馨逸)青石板房子背山石,门口小树的嫩芽还很蓝,喜鹊站在树枝上,戴草帽的农夫握着锄头除草。 这座秦岭山区农家小院的典型景观,经过泥娃娃匠李海平的巧手,变成了20厘米以上高的泥娃娃作品。
这样的情景是住在陕西省洛南县的李海平最熟悉的,之所以以此为创作灵感,是他去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接受非遗传人群培训时受到的启发。
从小就被寺庙里的泥人和场景所吸引,6年前,李海平终于开始自己动手,和泥人交往。 在网上找照片,找教程,自学摸索,泥巴在他手里变成了鸡、狗等小动物。 能把网上的图像变成作品我很满足。 李海平说,当时是模仿,不知道怎么创作。
去年,在县文化部门的推荐下,李海平获得了进入大学培训的机会。 不仅上了大学课,还得到了苗春生、胡新民泥塑高手的指导,真是难得! 要说上课时和大师交流,李海平的声音很难激动。
苗老师表达了他所居住的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我也能挖掘陕南的风情,创作中生活不可缺少。 从此,山水民居、农地牲畜成为李海平创作灵感的源泉。
为了让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有机会像李海平一样进入高校学习,2015年开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计划,以以前传入的技术为切入点,向高等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研究机构和职业技术学校提供非遗传承人的培训、职业技术学校,
位于中国西北的陕西师范大学是开展此项培训的高校之一。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清潮介绍,本着培养坚强基础、拓展学术视野的宗旨,聘请校内优秀教师,聘请省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知名专家、国家级和省级传承者组成教师队伍,开设通识课、专业课、创作实践
2016年以来,该校系统培训剪纸、刺绣、泥塑、颜花、皮影、木版年画等陕西国家级以前就手工流传的传承人、微公司研发人员、家庭手工员工或手工合作社员工等,44
孙清潮表示,部分传承人综合文化修养和设计创新能力不高,市场意识不足,是非遗传快速发展面临的首要困境之一。 训练不仅能提高传承人的技艺,还能加深他们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让他们更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
第三期培训班的高材生、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宜君民间剪纸的代表传承人田亚莉,参加培训更加确定了自己的工作目标。 她以纸工艺品的传承、传授为主要任务,进入社区、学校,每年培训000多人。
2017年她创办铜川市宜君民间艺术研究院,带领创始人500多人,人均年收入1万多人,被选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力保护示范单位。
5月3日,57名参加木版年画训练的传承人和爱好者来到陕西师范大学。 一个月的训练结束后,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将深爱的旧技术更加精练,表现得更加深刻。
蒋小莉
标题:【快讯】当“乡土艺术”走进“象牙塔”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2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