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2字,读完约3分钟

76岁的清音传人唱学校第一课

随着檀香板和竹筷子发出竹节鼓的声响,有味的四川清音在成都7中汇源校区新学年的入学典礼上演唱。 夫妻肺片川北凉粉,青椒大蒜香,辣分辣分辣。 姑娘们还在叫,在叫什么? 熟油辣子多放一点! 76岁的四川清音传承者龚素清和该校初中一年级的邓艺杉一出声就震惊了操场上的全体教师。 没想到成都话的清音这么优美。 邓艺杉的同学们在现场给她送去了赞许。

【快讯】76岁四川清音传人 唱响“开学第一课”

邓艺杉身边有银发老师龚素清,她直挺挺的身板站在舞台中央,右手敲竹鼓,左手敲檀板,自己唱歌。 举手齐眉的《追花会》唱起了成都姑娘装饰花枝去看花的情景。 台下几乎忘记了她是76岁的老年人。

|艺术特色

歌唱形式

最初多由女演员一个人在茶馆演奏,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 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 表演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打竹鼓,左手打檀板,自唱。 近年来,演唱像《白莲女杰》那样的长编曲,在演唱中嵌入告白,使韵文、散文交错而唱。

【快讯】76岁四川清音传人 唱响“开学第一课”

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 成都省调到上河派,其唱口轻盈、纤细圆润,运腔独特,有跳跃连续顿挫法的赫赫腔。 四川清音的演唱形式曾经以女演员为主,男演员为辅,坐着唱歌不表演。 歌唱者自己演奏乐器。 通常为3~5人一组,旧称海湖组。 四川清音的曲子很丰富,清末收集了约400多首,近年来收集了约200首,文案大部分是怨念怀的曲子,也有不少吟诵了应景词曲、传说、小说的人物故事。

【快讯】76岁四川清音传人 唱响“开学第一课”

1四川清音

上世纪30年代流行歌曲

四川清音,本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以前流传下来的戏曲剧种之一。 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重庆相继成立了清音歌音乐会和改良会,之后以清音命名。

四川清音,历史渊源追溯到宋元明年,源于塞北江南的杂曲、调腔和小曲、戏腔,与本土巴渝蜀川的徒歌俚调交流派生,具有清音初期词句和曲调的基本形态。

清干隆年间民谣小调发展迅速,19世纪末、清朝末期,重庆开港,从长江中下游进入渝进川商船歌舞伎,演唱小曲时调。 文官家们填词编曲、唱小曲、唱月琴的曲艺形式逐渐成熟。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四川的清音几乎是当时最流行的歌。 快速发展后,20世纪50年代,每次重庆举行文艺演出,清音为主要歌曲,半年演出500多次。

【快讯】76岁四川清音传人 唱响“开学第一课”

2008年6月7日,四川成都艺术剧场申报的四川清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出身贫寒

龚素清14岁学习清音

龚素清婆是怎么进入清音这个职业的?

在舞台上大受欢迎的龚素清唱了一生的四川清音,是天生的成都妹妹。 小时候很穷,她和妈妈扛着尿液的水生活,瘦瘦的她还得捡炭花补房子。 1957年,14岁的她扛着母亲的尿时不幸从船上掉了下来。 妈妈不想她再受这个罪,催她尽快找工作。 那一年,四川著名清音表演艺术家李月秋从莫斯科夺回了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的金质奖牌,四川清音迎来了难得的黄金时代。 各地都有喜欢在成都大街小巷唱清音,茶楼酒店的客人涌到门前,唱清音和清音的人。 没有接触过音乐的龚素清,以自己聪明的才能考入成都市第二实验书场(东城区曲艺团的前身)学习清音。

标题:【快讯】76岁四川清音传人 唱响“开学第一课”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1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