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6字,读完约2分钟

伟大的变革展览会当天接待了4万名观众

四合院里藏着40年的京味故事

记者刘冠

胡同深处、四合院、朱门半掩,里面隐藏着北京人40年的记忆,充满了北京人对这座城市变迁的追忆和美好回忆。

在伟大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型展览会上,细节逼真的微缩四合院模式展现了北京居住环境的变迁。 记者邓伟摄

这是伟大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展览厅里的微缩模型。 每天,有4万名观众可以从这个展品中领略改革开放北京40年的记忆。

屋顶上的鸽子篮,院子门口的竹车,唤起人们的回忆。

一根葱,一个碗,很小,以再现四合院居民真实的生活状态为目标。

除了 四合院的建筑外观外,微型模型还详细展示了房屋室内家具的布局和起居。

出现在你眼前的模特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老北京长屋人们的生活场景。 女解说员打开扬声器,用标准的普通话说话。 你可以从四个角度,注意安静狭长的小巷,正面金柱入口和倒塌的房间,帷幔中拥挤的庭院庭院,四合院主屋中两套房子的家具布置。

【快讯】微缩四合院藏着40年京味儿故事

妈妈,这个屋顶上的是什么? 彭帅今年刚上幼儿园,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模型前提问。

这是鸽子篮,这排房子叫倒塌的房间,最初用作待客和门房,就像现在小区门口的保安岗亭。 孩子的母亲今年30多岁,从小在北京的胡同长大。

确实,改革开放40年,许多城市常见的东西像鸽子笼子一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生动、更加现代的复制品。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的四合院大多已经长房。 由于居住人口急剧增加,原来一家的庭院被分隔开,变成了杂院。 模型中,随意铺设的石棉瓦、围墙上冒出的烟囱和受油烟影响的水桶,构成了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院外,一望无际,初冬景色。 煤老板踩着大车在巷子里闲逛,被那个在家前面遛鸟回来的老爷爷叫住了。 老爷爷和坐在门口的阿姨估计了蜂窝煤的量,打算往门口自己做的小煤棚里放煤。 20世纪80年代,煤炭小屋是家家户户的标准装备。 南锣鼓巷地区有张老照片,沿着院子的墙壁根部,排列着煤棚。 现在小屋早就拆掉了,路面也变平了,电线进入地面,店面连绵,人来人往,是最具京韵的景点之一。

标题:【快讯】微缩四合院藏着40年京味儿故事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0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