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1字,读完约2分钟
时隔一千年,古韵巍然。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的津津书院,门前有一条涟漪流淌的孔子河。 孔叹桥、栓石、榄溺畑、晒书山等一系列历史遗迹记录了千年前先贤在此问路、探索人生渡口和济世之路的经典故事。
津书院
圣人在上面,智者在身边,当我看到当时的缰绳时。 传道员,街道得到舆,在这一天参观一下津处吧。 据明《一统志》记载,西汉时期当地农民种田时,孔子以子路为津问石碑,淮南王刘安在这里建碑、建孔庙,记住了这一点。 唐代杜牧在齐安刺史的时候,在这里设立了学校宫兴学神父。 明代的儒家云集、王守仁、耿天台、庚叔台、彭好古等于这种勤奋。 万三十四年( 1606年),湖广巡抚熊尚文题写书院扁额。 从此书院之名开始兴起,书院制开始准备。
孔子津子路的石碑,原碑丢失,于明代初期复制
长期以来,书院名人云集,人才辈出。 明洪武年间制定了祭祀孔子音乐的冉阿让,清代曹本荣、万尔昌、近代著名书法家张翼珍等都毕业于此。 弦歌一直唱到民国四年( 1915 )最后的大修,后来津书院逐渐被战火淹没。
津书院讲堂
渊源颇自,工资源源不绝。 20世纪90年代,原新洲区国家调查队统计人员李森林偶然发现自己祖先弼臣秀才和张翼珍是同一书院的学生。 当地村庄孔庙是津书院遗迹。 家里藏着书院的试卷、文具、书画作品,但不知道其起源,通过这次偶然的发现,有了搞清楚书院来龙去脉的想法。 李森对记者说。
李森林冒着雪访问遗迹孔子栓石(李森林供图)
从此以后,每逢周末,李森林都会开车去新洲区,然后徒步去书院和周边村庄寻找文物,采访村民,收集史料。 因为家里藏书有限,图书馆不允许抄书和拍照,所以李森去图书馆查了相关资料记在脑子里,出来回忆记录下来。 为了保证史料的准确性,李森林拜访了原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教授、武汉大学教授黄铅等学者,逐渐还原了书院的历史。 2001年,李森林还发现了三块津书院石碑,其中‘ 重新询问书院纪念碑是在糖厂发现的,这块汉白玉石碑当时被工人当做凉糖板。 李林说。
标题:【快讯】问津书院:千年文脉 薪火相传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