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8字,读完约3分钟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上官云)电影是国人业余娱乐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电影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年达600亿元,十几年翻了几十倍。

40年来电影产业的光潮流,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史。 对大多数人来说,什么样的观影记忆相互联系是人生的美好时光。

后的电影记忆

张恒(化名)出生于1977年,和改革开放差不多年龄。 在她的印象中,第一次看电影是在爷爷工作的吉祥剧场,那年她大约4岁。

剧场上映的国产电影很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精变”“狂”“漂流瓶”。 她说,有一部《恐怖的鬼森林》,讲述了解放军逮捕奸情,顺利完成匪徒任务的故事,故事非常漂亮。

也有朋友看露天电影,设备虽然简陋,但挡不住大家跑去看电影的热情。 让张恒感到奇怪的是,这部国产立体电影《欢喜笑笑》,戴着专用的大红大绿的眼镜,感觉大屏幕上的人站了起来,电影院里充满了观众的惊讶之声。

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好莱坞进入中国市场,国产电影看起来多少有些不利。 张恒也有同感。 她说,最初看的引进片是1995年的“真正的谎言”,另外《狮子王》也让她记忆犹新,当时很震惊。 我没想到动画能拍得这么好。

【快讯】40年“看电影”有这些变化

那时很多同学都借了录像带,用vcd看。 张恒说,当时国产电影很少让人眼前一亮。 至今她还能想起的,还是张艺谋的《菊豆》,那也是90年代初的电影。

真的让张恒觉得国产电影用WeChat的力矩刷屏幕是近十年的事了。 她说好电影变多了。 前段时间看了《暴裂无声》《米花的味道》。 再早一点,“我不是药神”也行。

现在,和父母谈各自的电影观经历,张恒偶尔同情他们,现在我的孩子看电影,选电影的时候眼花缭乱。 我父母经常说这是他们小时候几乎无法想象的事件。

从盛大的仪式进入日常生活

电影的另一个变化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刘彬记得80后,家乡老城中心有苏式电影院,红色大幕,屏幕两侧有白底红字标语,对着长排座位。 没有可乐,没有爆米花,好好地坐着看着。

每次去那里看电影就像仪式一样,非常盛大。 刘彬还记得幼年时电影院的盛况。 文化生活可能还没那么丰富。 当时一分钱的电影成了年轻人恋爱最好的娱乐方式。

1998年,刘彬看了中国引进的大型“泰坦尼克号”。 她为了形容当时观影的盛况和感觉而备受瞩目,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好莱坞大热。 并不一定真的很漂亮,但是比较少见。

很快,这种情况就变了。 读完大学后,刘彬明显感觉电影院很多,看电影越来越方便了,学校周边两公里有几条院线。 另外,没用。 你可以去隔壁大学的礼堂蹭10元的电影。

标题:【快讯】40年“看电影”有这些变化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0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