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9字,读完约3分钟
百年新诗,怎么走得更远?
在中国昂首步入新时期之际,中国的新诗也走过了百年的历史。
百年间,中国新诗深深介入了历史和现实,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描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感情,塑造了中国人新的审美感,凝聚了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的新诗在时代的几个变化中变化,在人民的创造中创造,总是符合时代和人民的诉求。 日前,在诗刊社、中国诗网主办的第二届新时期诗北京论坛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这样说道。
诗歌应该成为大众文学,不是大众文学。 论坛主持人、《诗刊》副主编李少君认为,如今诗歌网民群、新的诗歌传播渠道、相当数量的创作群体已经存在,但我们需要呼唤伟大的现代诗歌的出现,希望高原上的高峰。
增长、活力和实绩。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言宏这样概述了新时期以来的新诗。 他认为,近年来,中国诗人、诗歌批评家、出版家、诗歌翻译家和大众,共同促进了新的诗歌时代。
近年来,我国诗歌创作明显回暖,各种创作和活动十分活跃,但好作品还很少。 目前,中国参与诗歌创作的人数众多,各地诗歌团体众多,诗歌艺术形式更加多样,传播方法更加丰富,大众媒体积极介入,扩大了诗歌的影响。 但是,除此之外,新诗创作有数量、缺乏质量的问题也很明显。 深刻反映时代变化,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们迷恋的精品依然很少,特别是缺少现象级的好诗。 一点诗歌在艺术审美取向上情趣下降,基调暗淡,正能量不足,这些问题应得到高度重视。
从经典诗词中吸取营养
众所周知, 中国的新诗在对外国诗的学习中成长,迅速发展。 《扬子晚报》诗风诗刊主编、诗人龚学明认为,许多青年诗人沉浸在翻译过的外国诗歌中,忽视了拥有丰富养分的中国以前传入诗词文化。 稍有见识的诗人,多年来经历了国内外诗歌的解读、解析,经过艰苦的创作探索和深思,在把眼球投入中国之前就传诵了诗歌文化。
《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诗人刘笑伟认为,军旅诗人在学习古典诗歌方面具有天然的优秀之长。 在历史长河中,边疆诗人留下了无数动人的回肠诗句,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独特的美学品格。 军旅诗的特点是国家感情、正大气象和铁血品格。 军旅诗人一定要发挥军旅诗的特点,放眼时代,做大格局,有大眼界、大情怀、大气派,在新时代形成自己的新气象,以自己的洪亮发出独特的声音。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秦立彦认为,学习古诗词是通向古代诗人心灵的捷径。 通过浏览古代诗话,可以感知中文的温度、湿度、浓度和淡淡、轻重、动与静、哑与音,知道炼字之妙。 以西方诗人为师,我们也应该自豪地以中国古人为师。
咀嚼生活拥抱时代
面对现实是新诗的宝贵品质。 在民族危急存亡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和里程碑式的诗篇。 五四时期,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和徐志摩、李金发、冯至等人的作品,走在风气的前面。 抗战时期,光未的《黄河大合唱》、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以及农田、李季等众多诗人的作品,都歌颂了中华民族和敌忾心、不屈不挠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贺敬之、郭小川、闻捷、公刘等人的作品,充满了喜悦和浪漫的感情。 改革开放后,牛汉、绿原等老诗人,以及舒婷、北岛等青年诗人的作品,呈现出开放中国青春的光辉。
标题:【快讯】从程序化写作回到“人”本位 新诗怎么走向更远方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20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