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8字,读完约3分钟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5月27日召开的亚洲文明大会上,《诗经》《论语》《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语》被列为亚洲文化交流的第一级经典。 那么,在丰富辉煌的华夏文明成果中,为什么《诗经》《论语》成为了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从中华以前就必须着眼于文化经典的产生、框架和流变。
先秦时期是中国源远流长、灿烂的文化经典生成时期,在商代晚期文案成熟之前,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鲜活、多元的文化资源。 但是,整个周代是发达的文案符号(超越现在),染上丰富的礼乐文化氛围,整合和提高文化资源,形成元典轴心的时期,这也是元典含有丰富解释资源的内在原因。 从汉到宋,我们形成了以五经四书为核心的儒学经典传承体系,也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经典传承框架。
实际上,所谓经部,是从史部、子部、编辑部中选出的历史、哲学、文学经典的代表,所谓经学,是对这些经典的传习之学。 所以我们今天继承了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经过历代选择和发挥的五经四书,显然是一级纲目(其局限性将在后面论述)。
大家都知道,包括《五经》、《周易》、《诗经》、《尚书》、《春秋》、《礼记》。 《尚书》、《春秋》和《礼记》的历史文献价值更高,《周易》的哲学含义更浓厚,《诗经》的文学色彩更鲜明,在孔子时代,诗300本来就是合乐可歌,从思想传达的角度来说,《诗经》 由于文学形式在思想传达上具有有效的力量,《诗经》历来偏重蒙学,在日本、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也是如此,但在16世纪前后,《诗经》经法国耶稣教会传教士金尼阁等翻译成拉丁语传入西欧。
我们今天来学习《诗经》。 当然,不能忽视其生成时代的礼乐文化氛围,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偏重《诗经》学术史上片面的儒学精神进行解释。 从整体华夏文化的生成体系来说,如果不清醒地认识这一点,反而加剧了对儒学经典的质疑,不仅不利于《诗经》的传播,也不利于一带一路背景的文明对话。 客观地说,《诗经》的主体还是华夏民族在黄河流域农耕生活为主的背景下的朴素歌谣。 这样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场景没有中断,对人类的未来也很重要,所以《诗经》仍然是我们认识自身,帮助其他民族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论语》书是子部书,自古传入朝鲜半岛,4世纪后期经朝鲜传入日本,对日韩文化影响极深。 在中国,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柳宗元在儒学复兴思潮中大力推崇孔子、孟子。 南宋时期经朱熹将《论语》、《孟子》和《大学》、《中庸》升格为一级经典,元代纳入科举考察范畴,之后尤为受重视,《论语》更适合其作者,炼永隽,背诵。
从世界文化范围的传达来看,《论语》并不是子学中唯一备受瞩目的智慧经典,据统计,《道德经》的翻译语言超过50种(何海明,),数量仅次于《圣经》。 《孙子兵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但是,如果我们需要在诸子百家中首推一种,就不是《论语》了。 其原因是什么?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因为孔子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代表。
标题:【快讯】《诗经》《论语》缘何成为华夏文明的经典名片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19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