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1字,读完约2分钟
汤毓良记者曹雨婷文/图
清末,绵州西乡有三叉路碑(今双碑村),起初有两块碑,一南指古蜀道石桥店,一西指普明寺、辛店子,这两块碑就是双碑村的由来。 关于双碑的历史,现在我们只能从双碑村老人的口碑中了解。 今天,双碑是绵阳城西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建设的双碑大桥备受市民关注。
绵州西乡有双碑
清末,绵州西乡有三岔路,起初有两块导向碑,这两块碑就是双碑村的由来。
通南指的是古蜀道石桥店。 一封西指普明寺辛店子。 辛店子是永兴场,建于清康熙初年( 1670年),清末建乡,民国29年( 1940年)建镇。 绵州通汤毓良翻阅历史书,想找到双碑的线索,可惜影印资料没有留下关于绵州双碑的笔墨。 他多次询问,终于从双碑村的老人口中得知,双碑已经搬到北河堰作为石桥的石材使用。
绵阳过境公路建设始于民国时期郊区街区的建设。 据《绵阳市城乡建设杂志》报道,城外街区遍布西北方位(成棉路一带)、川西北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开元场和四方过境公路。 民国16年( 1927年),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川西北屯植司令孙震(字德操饰)驻扎绵阳,设立道路总局。 民国19年( 1930年),孙震以整治川西北十四县路政为由,以绵阳为中心修建道路。 费用以庙生产为主,农民支付道路捐赠,城市居民和工商业按房屋摊派,各不低于银元5元(当时粮食价格7元1石),道路总集资公开数200万元,实际达到400万元,由工头承包,招工每天2角?
时县政府征用民工6400人,建设棉安路(绵阳至安县永兴段)。 在国立六中~三里村一带相继建造町家,形成了绵兴路。 汤毓良解释说,解放前形成的绵兴路是老绵兴路,即今天的剑门路。 在1976年-1983年的绵阳街区图上,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清晰地看到绵兴路的走向。 1992年绵阳市区图中,车站一带标为绵兴路(中段),三汇路至绵州路(今长虹街)为棉兴路(东段),这里是绵阳人常说的老绵兴路。
棉兴路建成后,双碑改为道德规范碑,男、女各一枚。 据当地老年人回忆,‘ 四年前,双碑被移到史井堰(北河堰)作为小桥石材使用。 汤毓良说,双碑村、今天的双碑路、双碑桥等,名字都来源于双碑。
立交桥建设连接城西和中心
在绵阳,以双碑为名的街道现在位于双碑中街,南起虹苑路口北止普明北路东段,长约700米。 双碑东街,南至双碑大桥,经虹苑街,经绵兴路口,北至双碑东街北段,长450米。 双碑东街北段,南接双碑东街,停在元通公园路,长500米,是通往园艺山的上坡之路。 另外,还有绵阳人称为双碑立桥的立桥。 绵阳有很多当地人都知道的地名。 例如,绵阳市民至今仍将科学城大桥称为涪江二桥,富乐大桥称为涪江三桥,花园铁路立交桥称为双碑立交桥&hellip。 …
标题:【快讯】双碑街取名于清末绵州西乡两座引路碑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18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