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89字,读完约2分钟
中新网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应妮)中外联合考古项目从业会23日在北京召开。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介绍了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共同开展的沙特阿拉伯塞琳港考古项目。
姜波介绍,遗址发掘文物十分丰富,包括铜锭、青石、玛瑙、象牙制品、货币等,以及来自阿拉伯石器、波斯釉陶及中国的瓷器(包括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和景德镇青白瓷、明清时期的青花瓷)
据说这个遗迹的年代是9-13世纪,大致属于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时期,应该与中国唐宋时期相对应。 遗址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左右,是大型朝圣贸易港遗址。 现在,这个遗迹保留得很好,从调查情况来看,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
两国联合考古队通过拖网式调查、无人机航拍、遥感考古和数字测绘工作,结合点位区域发掘,在塞林港遗址发现了片分布的大型建筑遗迹,保留良好,结构清晰,遗迹丰富,遗迹丰富。
中沙水下考古队员通过海底调查、搜索和采样,查明了塞琳港周边海域的水底情况,在遗址南侧确认了可以泊船的古港湾,找到了古代船只进出港湾的航道。 无人机航拍和遥感考古发现遗迹东侧布满流沙的古代季节性河流遗迹,来源于遗迹西部的汉志山脉。
姜波介绍说,通过此次考古项目,搭建了多学科合作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共同开展了塞林港遗址的综合研究。 这个项目吸纳了国际一流的考古学、碑文学、陶瓷史、玻璃史、动植物考古专家以及多学科的自然科学学者,从考古学和贸易史的角度解读了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塞林港遗迹。
他总结了对塞林港遗址的初步认识。
郑和第七届下西洋期间( 1430-1433年),翻译马欢等人进入红海,在梅尔加(今麦加)朝圣,其所见被记载在马哈朗诺比斯撰写的《瀛涯胜览》中。 结合这次考古发现,公元1431年,马欢带到麦加的物品清单上有一件瓷器,比他早200年在红海地区旅行的汪大渊(注:中国14世纪的大旅行家,从东到西是否结束了泉州红海之旅)也是中国瓷器在市场上销售的情况。 虽然被称为蓝白花器(是否指蓝白花器确实指青花元学术界),但根据确实是瓷器的考古实证,唐代有可能包括中国和红海在内的中东地区进入陶瓷贸易的高峰期。 (完)
李志
标题:【快讯】沙特塞林港考古为海丝研究提供珍贵实物资料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1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