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4字,读完约3分钟

吕远,91岁的他一生为中国音乐事业奋斗,创作的翻译为《克拉玛依之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作品《北国之春》至今仍广为传唱,获得金唱片奖、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光明图像/视觉中国

【接近文艺家】

今年2月,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战争瘟疫,日本政府和人民捐赠了大量物资,附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诗句,感动了无数国民。 那天,在日本疫情日益严重的时候,我国政府、公司和人民,也向我投了木桃,把它当做琼瑶,向日方捐赠物资,与日本人民携手共同克服困难。

【快讯】吕远:用音符记录时代风云

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感动了在家休养的我国著名词曲作家吕远。 我觉得世界上最聪明的事情是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 吕远说,患难见真情,疫情期间两国温暖人心的相互帮助,引发了全网刷屏,证明了中日两国人民爱好和平,和谐最得民心。

【快讯】吕远:用音符记录时代风云

1929年9月11日出生于辽宁丹东的吕远,经历过日本帝国主义漫长而残暴的统治。 凭借在自己土地上被压迫、侮辱、成为亡国奴隶的经历,吕远从小就立志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 这也是他一生用音乐讴歌中国军人、讴歌建设者、讴歌美好生活的原动力。

【快讯】吕远:用音符记录时代风云

年轻时的经历没有让吕远继续活在仇恨中。 他认为应该区分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和平友好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 只是这种心理的一些变化经历了一个过程。

吕远从小就喜欢音乐,13岁进入临江矿山学校,学习采矿、冶金等专业技术,也系统地学习了西洋音乐。 1945年秋天,共产党接受了他们的学校,带来了革命文艺作品《兄妹开垦》《夫妇识字》等。 一开始,吕远认为这些作品很俗很土,但他的观念很快就改变了。

【快讯】吕远:用音符记录时代风云

1946年,吕远加入学校组织的推广队伍,在演出中,他们自信地上台演奏自以为高级的西洋歌曲,台下的老百姓和士兵不仅不鼓掌,反而开始聆听无聊。 接地的民族音乐一响,台下立刻热闹起来,掌声不绝。 这样的落差让吕远认识到,无论什么音乐,人民喜欢,人民需要是最重要的。 通过1948年在辽东省(解放区)林业局工作人员推广队伍的积累,以及1950年以后在东北大学(后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的深造,吕远系统掌握了音乐知识和革命文艺理论,树立了乐观和创作观。 今天吕远仍然反复强调,歌曲为时代和人民服务,歌曲经典不经典,人民群众说了算。

【快讯】吕远:用音符记录时代风云

1954年,吕远被指派为中央建政文工团创作人员,是为了表现新中国建设战线的动人事迹而创作的。 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工业基地的建设者,都是从战场上下来的转业军人。 战争结束后,党中央一声令下,数十万军人脱下军服,归还武器,拿起瓦刀和铁锹,走向无尽的原野,开始了新的战斗。 吕远说,从祖国东北、西北到祖国东南、西南,他们又开辟了一个工地,建设了一个又一个城市,直到两鬓变白。 吕远在他们之间奔走,在风雨和尘土中创作了《建设者之歌》《克拉玛依之歌》《走过这座高高的兴安岭》《再见,第八故乡》等经典作品。

【快讯】吕远:用音符记录时代风云

1963年吕远被调到海军政治部歌舞团的艺术指导,开始创作反映祖国海防建设和军人道德的歌曲。 他还奔波于祖国万里海疆,采访了无数英雄,创作了《八月十五月儿明》、《钢铁战士麦贤德》、《毛主席来到军舰》等歌曲。

标题:【快讯】吕远:用音符记录时代风云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17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