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63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题:旧文物面临新课题
新华社记者刘阳
云游敦煌四个字,必须在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在驻地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
这是敦煌研究院和有关方面在疫情期间合作发表的科技+文化体验。 苏伯民说,这个小节目不仅让观众有了在家飞翔的感觉,还让敦煌壁画艺术活了下来。 只要用手机轻轻一点,就可以近距离欣赏敦煌石窟,还可以个人定制壁画故事和智慧绘画语言。
苏伯民在西北大沙漠守护敦煌洞窟近30年,经历了多个千年洞窟的保护修复和敦煌文化弘扬事业。 疫情的挑战也是机遇,但旅游参观的‘ 虽然暂停键被按下了,但刺激了我对如何进一步扩大敦煌壁画艺术传达的思考。 他说&lsquo。 云游敦煌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人工智能、虚拟漫游、5g、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为多渠道传递敦煌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事实上,敦煌研究院多年来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探索敦煌文化,目前已有200多个洞穴全面数字化。 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敦煌项目,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免费欣赏30幅美丽的洞穴壁画和彩色塑料艺术。 在数字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意的加持下,音乐、游戏、动画等文创产品也受到了尝试,为千年敦煌文化释放出了新的活力。
苏伯民强调一个观点:文旅融合必须在文物保护、游客体验、经济快速发展中寻求平衡,要实现这种平衡,文物数字化是重要的实现途径。
每年旅游旺季,敦煌文物人都担心过剩的游客会给洞穴保护带来压力。 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指标的剧烈变化,日积月累会导致洞穴不可逆转的损害。 如何才能留存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 活得更久是我们长期研究思考的问题。 苏伯民表示,之前流传下来的调峰手段不过是无奈的选择,数字化应该是处理问题的更有效手段。
苏伯民建议,十四五期间国家要扩大对文物数字化技术的创新研究,以科技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和优质快速发展,以不同形式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物展示文案。 这既能减轻文物本体的压力,又能更广泛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诉求。
在前两年提出重视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建议后,苏伯民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将国家教育部门将文物保护认定为独立学科,在学科下设立包括文物数字化在内的多个相关研究方向。
文化财产‘ 活下去,大力推进高水平的文物保护研究和修复人才的培养是基础。 苏伯民说。
标题:【快讯】“老文物”遇到新课题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y/16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