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812字,读完约20分钟


2004年1月1日上午,小泉纯一郎首相(中)在东京参拜了供奉着日本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濮阳信息港记者冯武勇摄


我们必须通过近距离的注意和访问,探索日本人战争责任观的文化基因和政治支持。

感情上的态度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了解日本,我们才能妥善对待日本。

2005年8月15日中午12点,时报的钟声从收音机扬声器传出来后,东京靖国神社内一片寂静,许多参拜者,参观的人都开始向正殿方向低头默哀。

12点前,二十几个穿着黑色礼服的年轻人组成了方队。 阵脚被两面大大的太阳旗压住,四五米的旗杆,流着棋手的汗水。 旗手必须单手动作。 一只手扶着旗杆,明显无力,汗流浃背。 方队里的人一直很轻松,不断擦汗,很多人打着手机,小声笑着。 只有队伍前面一直跪在正殿方向的老人一动不动。 报时的钟声响起后,老人的头多次敲击着布满碎石的地面。 他身后的方阵只有这时变得严肃了,二十多人直立不动,低头站在那里。

正午过后,穿着海军制服的退役军人,在靖国神社的正门前开始训练。 六个穿着陆军制服的人走在前面,[]。 ——看不到军种的女护士走在最后。 除了留胡子的老兵外,小队内的“士兵”很年轻。 也许战后日本人的生活变好了。 “士兵”的个子不小,很胖。 被他们包围着。 肚子总是突破军服的限制,裤腿和军靴之间有很大的距离。 只有军刀是真的,阳光下寒气凛冽,不适合当天32℃的高温。

“在神社前扮演士兵进行训练。 一小时能挣6000日元(约420人民币-记者注)。 一位大学教师对《经济》记者说。 日本人对这些人在这里说“显圣”,语气也不怎么赞赏。 我们看到的场景又是——幕布上有滑稽的感觉,但那里的主角(退伍军人们)不认为他们在演戏。 他们的“部下”和哪个雇佣的年轻人并不一定真正了解和认可他们。

悲伤的口琴,让烈日下的参拜者、参观者感到寒冷,老人不舒服地慢慢地吹向神社。 吹着向神社鞠躬,转身走出神社。 “你从哪里来的? 你为什么今天来? ”对“经济学家”记者的提问,老年人没有回答,马上离开了神社。

据说在稍远的地方,反对参拜靖国神社的人向警察拥挤,逮捕了许多人。

1945年日本战败,至今已经过去了60年。 据中国人说,60年是“甲子”,中国人认为“甲子”不是短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走在靖国神社的院内,就会觉得历史在这里停滞不前。

8月15日,我看了日本的报纸,换了电视频道。 后来怎么样了? 为什么有今天的日本发达? 为什么日本人至今仍被那么多亚洲人讨厌? 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日本人没有追究.

[羞耻]和[罪恶感]

关于日本战败,日本有很多借口. .

佐藤说:“到了8月15日,人们将反复谈论以前的战争。 从战争结束的世界标准来看,8月14日天皇签署接受波茨坦宣言的命令不过是15日,通过广播向天下公布了天皇的敕令。 如果明确表示战争在签署投降书的那天结束的话,9月2日,日本应该在密苏里号军舰上签署了投降书,但是很多国家把战争结束的日子定为9月3日……”佐藤说这些详细的事实时,说的很专业,但他 1989年他刚从德国留学。 正好和记者在同一所日本大学研究信息。 关于德国人口如何对待自己的战争责任,佐藤比其他同事知道得多,但对于这些事情,他更不做评论。

德国和日本在反省战争责任上有所不同,但日本的“国体”至少在形式上得到了保存。 例如,战后德国在联合国统治下彻底根除纳粹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纳粹犯罪的控诉长期持续进行,但日本的“国体”至少在形式上得以保存,天皇在位,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国家清算, 很多日本人不习惯那个。

佐藤先生非凡的态度,在普通日本人之间是有代表性的。 参拜靖国神社的很多日本人并不一定要利用这个“撒刺”周边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但他们的说法是,去靖国神社只是寄托了对“死国者”的衰退。 但是,这种说法正好暴露了日本人对那场战争的真实感情——他们没有任何“负罪感”。 这是日奉人和德国人对战争责任反应不同的深层文化心理的原因。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她的经典《菊花刀》中详细阐述了“罪恶感文化”和“耻辱文化”的不同。 内疚文化依赖内疚内心的反应约束人的行为,耻辱文化依赖外部强制力约束人的行为。 从日本传来的文化总是以“耻”为第一强制力,“耻”不是内心的自我折磨,而是社会的外来评价。 所以,对日本人来说,对犯罪行为只有感到懊悔,只要不良行为没有暴露在社会上,就没有必要后悔。 他们认为告白和忏悔只是自己烦恼。 在以日本为代表的耻辱文化中(顺便说一下,东亚许多国家耻辱文化很强,罪感文化很弱),没有表白的习性。 他们有祈祷幸福的仪式,但设有祈祷赎罪的仪式。

对基督教德国来说,最重要的是为了在神面前认罪、悔改、得到内心的自我。 所以,在德国民众心中,二战中最突兀的事情就是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惨剧,但在日本大多数人心中,南京大屠杀大概没有发生过,或者根本没有发生过。

8月15日去靖国神杜,是佐藤说的“8.15神话”的一部分。 在这个“神话”中,不说“罪感”,也不存在“羞耻感”,存在的只是对“死国者”的吊唁。 他们说服其他国家,他们似乎相信参拜是表达个人感情的一种形式,没什么大不了的。 2005年这一天晚上,日本电视台( nhk )报道称,约20万人当天参拜或参观了靖国神社,包括保守的自民党议员和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议员。

首相小泉纯一郎在这一天向千鸟渊阵亡者墓苑献上了花。 自民党保守报纸《读卖情报》《产经情报》通过广告呼吁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但这一天小泉没有去。

“个人不应该承担战争的责任”

参观过游就馆的日本政府高官说:“我认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反省各国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不仅仅是日本) 我祖父在战争中战死在马来西亚附近,至今仍未找到骨头。 ”。 他说这话的时候,神态自若,不知不觉中站在他面前的听众是中国人,会对他的话生气。 事实上,他也确实不是有意刺激人。 这是他真实感情的自然表现。

惹怒中国人,不能理解的是,靖国神社供奉牌位的战犯,特别是东条英机这样的甲级战犯,他们手上的血,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还有你们日本人。 你们为什么不谴责他们的罪行,反而供给他?

熟悉日本二战史的日本记者曾说,日军和平民的大部分死伤都是在战争的最后两年内发生的。

也就是说,即使不讨论日军和平民伤亡的问题,日军首脑在知道战争不可能获胜的情况下,赶走了国民。 两年内死了几十万日本平民,近百万日本士兵,不仅这几个被判定为甲级战犯的人,都是不折不扣的日本国民的敌人,应该首先接受日本人自己的审判!

但是,这是中国人的看法,大多数日本人不这样认为。 《经济学人》记者在山口县的山村看到了很多刻有二战中死于村子的土兵名字的石碑。 其中最多的是1944年、1945年战死的,这个碑遍布整个日本人,被日本人称为“忠魂碑”,同样,甲和战犯的牌供奉靖国神社,可以说反对这个的人很少。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因也在于日本文化。 在日本人看来,战争、荣誉、责任等任何集体行为都是集体的,都是集体中所有人的,而其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应该是独特的。 在日本文化中这种源远流长的“集体主义”可以扩大个体的力量,同时缩小个体的责任。 本人在战争中杀人放火时,不仅没有罪恶感,而且因自己的表现优于他人而感到自豪。 然后,因为是集体行为,有“上级命令”,也有“大家都一样”,会变成“不负责任的集体”,做错事时没有犯罪感,做完工作后也没有责任感。

日本学者加藤周一在《日本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书中指出,“日本在十五年战争中(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结束的战争——记者注),作为个人,日本没有战争负责人 战争责任由全体日本国民承担,并不是由指导者承担。 “一亿总忏悔”是指,无论是香烟铺的老板娘还是东条首相,都有一亿分之一的责任。 一亿分之一的责任,事实上等于零,也就是说没有责任了。 人有责任,几乎等于没有责任。 ”

文化的力量很强,它的世代相传,绵延不断。 “集体主义”形成了战时不必要情况下日本平民立即集体自杀的“玉碎”风格(例如塞班岛被美军攻陷前夕,1万日本平民、包括妇女儿童在内,全员跳崖自杀),和平时期忠于公司,“集体主义” 同样也创造了日本人至今仍没有思考战死的“忠魂”和东条英机应该对战争负什么罪。

当然,对于追究日本侵略战争的罪行,日本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从未停止过反省。 在《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人的精神结构》一书中,作者津田道夫援引了卢沟桥事变后父亲的日记,坦率地说:“与一般着眼于政治统治者的战争责任不同,日本大众也有不可避免的战争责任。” 他还描写了日本占领南京后,作为小学生的他是如何走在日本狂欢的街道上的。 遗憾的是,在很多日本人看来,正因为狂欢是全民的,罪恶也不是个人的。

良知也是本能,能够抵抗文化的惰性,但这种抵抗在很多日本人心中还是很弱的。 马来西亚附近某处的日本政府官员在发表大通对战争的看法后对经济记者说。 “我从游就馆出来时,回顾最后一张展示室贴的士兵照片,意外地发现东条英机的照片在视线的正中间。 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他爷爷在东条英机内阁的时候当兵了,但是他爷爷的战死,直接来自于东条的命令。 现在东条成了普通士兵的一员,在游就馆最后的展示室,所有的参观者都被搁置了。

只存在于靖国神社的军国主义对于靖国神社内“显圣”的退伍军人,不打算采访战后60年的生活和工作。

从退役军人抬头的军人的身材可以看出,他与同为七八十多岁的人大不相同。 在门口走了50米左右后,小队没有进入正门参拜,而是掉头往回走了50米。 老兵看到腹部要冲破军装的年轻人,说:“下午1点集合,诸位必须吃饭,准备下午的训练。 解散! ’周围都是拍照的人,第一个士兵戴的年轻人,刺了两三次寒光四射的军刀后放回鞘里。 他的演戏能力离任何退役军人都还差得远。

拿着亮晶晶的军刀走在靖国社,背着步枪在这里练习,在日本人看来并不奇怪。 就馆持续赞美“先前的战争”,公然进行,毫无顾忌。 参拜的人自然会去看游就馆,回顾“以前的战争”,这里一句也没有提到那场战争屠杀了多少周边国家的无辜人民。

8月15日有20万人参拜或参观靖国神杜,都安之若素观看了退伍军人的《显圣》。 这是否代表着军国主义的亡灵正在日本社会中复活呢?

其实并非如此。 要知道的是,2005年8月,东京都人口为1254万人,加上周围几个县,总人口不在2000万人以下。 也就是说,8月15日这天参拜靖国神社,参观的人数最多不过是东京总人口的1%。

问题可以证明的是,s月13日,东京湾举办了烟花大会,举办力度公布的数字是,约有200万人观看了烟花。 经济学家打算当天下午3点半从新桥坐轻轨列车到东京湾对面看烟花,在车站等了一个小时后坐上了车。 位于竹芝的西洋大厦下面寻找看烟花的地方,许多人早在第一天晚上就铺好了地,河南鲜红的塑料布铺在地上,场面盛大。

日,如果想从靖国神社出来,坐地铁,很容易进站,拥挤状况是13日的烟花无法比拟的

即使是现在,日本肯定还有崇尚军国主义的人。 一小撮人沉入了战后出生的一代构筑的“经济主义”和费用主义的大海。 波澜万丈。 正如我们所见,这种军国主义只存在于靖国神社这个小天地里。

事实上,右翼的象征代表人物石原慎太郎这样的人,尽管一贯叫嚣着要加强日本的军事力量,和中国对抗,向海外派兵等,却没有提到军国主义者。 他们这样的发言意味着“醉翁之意不入酒”,他们在意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日本的国际政治地位问题。 根据日本右翼和许多日本人的看法,战后的日本是个“主权不健全”的国家。 不仅没有国防军,连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完全是内政”的行动都要向邻国使眼色,因此他们感到屈辱,而曾经被日本侵略的中国“和平崛起”更加强了他们的“屈辱体验”。 这种矫正包括日本在军事上争取与其他国家的“平等权利”,包括坚持日本的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也包括将那场“长时间被歪曲的记述和错误的评价”(石原慎太郎语)战争评价为“正确的”

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集团,在西方舆论中通常被称为“日本的新民族主义者”。 既然是民族主义者,其各种需求必然基于本民族几个以前传下来的价值观。 事实上,据美国学者约翰·内森一时的畅销书《不受约束的日本》介绍,这些“日本新民族主义者”以“右翼”的姿态,在日本的战争责任等问题上大放厥词,证明了他们和大部分日本人都饱受巨大的“文化不安”之苦 日本人“焦虑”吗?

大手町距离靖国神社只有两站,离东京站只有一步之遥,日本最有名的公司和经济类杜团集中在这里。 日本经团联(经团联)的经济宣传中心也位于大手町。 经济宣传中心主任研究员胜尾修说:“60年前的今天,战争结束,日本国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后,我们走上了充满繁荣和挫折的道路。”

从大手町大楼的7楼向西看,可以看到皇宫,也可以隐约看到皇官附近的靖国神社。 胜尾在这种情况下说的这句话有很强的隐喻意义。 日本人感到“繁荣”和“挫折”的原因与日本天皇、靖国神社一脉相承。

中国学者唐小兵在评论《不受约束的日本》一书时表示:“近代以来,日本人成为向欧洲学习的亚洲领袖,另外,也苦于他们自身身份的丧失。 技术上可以无限制地引进西方先进的成果,但是如果文化也完全西化的话,日本也不会成为日本。 ”。 如果说文化上失去自我的感觉在战前之前被“脱亚入欧”的实际成绩所掩盖的话,战后60年就是这种“文化不安感”加剧的过程。 正如胜尾所说,战后日本获得了经济惊人的“繁荣”,这恰恰反映了这个国家政治地位之低——60年来,日本始终没有改变“经济巨人、政治小人”的形象。 这——情况是日本人在以前的传说中——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国家土义情结,这在伤害了石原慎太郎等“新民族”的

“新民族劳动者”们看来,“强调国家的纯洁和权力” 是“重新获得目标和尊严”的必由之路,强调国家的纯洁和权力,意味着在民众心理上将天皇理想化和源泉”。 石原等人知道,在日本现在的民主政治下,不可能恢复战前的“实君立宪”。 他们只是希望在文化上回到战前。 也就是说,像战前一样,让全体日本国民供奉天皇作为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即使天皇是“只是幻想”、“慰藉的虚构”,我也很害怕。

但是,令“新民族主义者”们痛心的是,无论是国际上还是日本国内,作者都要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就像东京大学教授小森阳一2003年出版的学术着作《天皇的玉音广播》一样,以合理的解体将战争责任指向裕仁天皇 从源头上证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的日本是如何摆脱天皇的责任追究的,指出正是这种近代天皇制支撑着小泉首相采用的“日本人的精神”等。 小森阳也是靖国神社公开反对小泉参拜的23名高级知识分子签名者之一。 因此,可以想象石原慎太郎等人用那么耳背的话从根本上否定了那场战争的非正义性,为什么他们要高声主张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并大力实践呢? 无论是出于多次“新民族主义”的基本需要,还是与左翼人士的斗争策略,石原等人都必须这样表现。 必须承认

石原等人击中了问题的要害。 在以个人主义为主导价值观的西方各国德国,以纳粹战败为仪民众个体的解放。 因为他们对战争的反省很轻松。 在国家主义以前传下来的日本,“天皇玉音”传来的时候,很多日本人都长了疙瘩。 因为他们把国家的失败等同于个人的失败。 日本人这种战败的看法,一直延续至今,这是他们对战争责任反思不完全、不诚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日本人真的在文化上“脱亚入欧”,他们怎么看待那场战争,如何看待天皇?的构想简直让“新民族主义者”们毛骨悚然。 他们必须不遗余力地维持和呼吁“朴素纯洁的日本精神”。

媒体的60年,
我觉得像日本一样,国内的政治生活引起那么多国际反应,社会舆论受国际反应影响很大的国家很少。 一切都是因为那场战争。 其实对日本周边国家来说,日本人对战争的态度只不过是是否伤害本国国民感情的问题:对日本来说,一切都与那场战争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如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日本是主权不完整的 这两个问题牵动着每个日本人的神经。

日本的老年人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是”,所以他们有不满感(如果不是屈辱感的话)。 由于这持续60年的不满,他们很容易想起扔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更不想提到南京的大屠杀。 日本很多人对第二个问题回答“需要”,其态度在他们看来也是有道理的,因此四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小泉纯一郎在日本获得了很长的支持率。

不能说日本人是军国主义者,但也不能说他们整体右倾化。 不能说日本人美化了那场战争。 但是,你不要说。 他们整体上不会悔改。

石原慎太郎所敲打的“日本精神”并不是以空起家,而是具有相当的文化心理基础。

最有利于长期认识稳定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是一国媒体的长期表现。

“我们在1995年的8月15日前后做了很多总结性的报道。 我觉得,日本人也有60年这个一个周期的概念,但它主要是在60岁了,在国家重大问题报道上,我们还是可以用50年或100年的尺度来衡量报道的权重。 ”。 日本一家杂志的副主编对《经济》记者说。

从靖国神社境内的日本煤体记者的数量来看,他们也在战后60周年的相关报道上花费了大量精力,但该报道仅限于靖国神社和战前的史料发掘,缺乏战后60年的整体总结。

2005年8月l 5日,保守的“读卖情报”发表社论,以较大的篇幅赞扬了在东京审判期间担任法官的印度人帕尔。 帕尔认为东京审判是对战胜者战败者的审判,是“仪式化的复仇”,提出了甲级战5犯全员无罪的“帕尔判决书”。 读卖情报没有说明东京审判有多少法官,也有触及其他法官的判决书,就像东京审判只有帕尔一人一样,孤独地做出了帕尔判决。

日本的神社只记录名字,不供奉偶像,可以在这里找到马和狗的偶像,但找不到人。 但是与靖国神社不同,这里开始有日本将军的雕像。 虽然矗立在牌楼(鸟居)外面很远,但另一个身体极其特殊,是《读卖情报》赞不绝口的帕尔法官。 在离正殿不远的地力上,帕尔的肖像被刻在青石上,宫司(神社僧侣)的赞许也刻在肖像下方。

强烈主张与中国对峙的“产经信息”,在2005年8月15日的社论(该报称为“主张”)中,对中国问题放置了大量文案,不仅是4月在北京、上海发生的示威,还有抗美援朝、抗美援朝。 《产经信息》这篇社论得出的结论是,在今后的60年里,“㈠日中关系在东亚处于战术竞争、对立的新阶段”。

同日的《日本经济信息》在头版发表了评论家(论说主干)冈部直明的文案,主张超越国家主义。 《朝日信息》这一天的社论最后说:“日本迎来战后第60个年头时,如何追求世界的和谐,需要日本的勇气和考虑。” “日本经济信息”所说的“超越”、“朝日信息所说的“勇气”,实际上是对“读卖信息”的历史观点,是对以“产经信息”为天下大乱为乐的破坏主义的批判。 尽管如此,我们不知道的一件事是,在日本发行量最大的5家报纸中,在政治上,除了中间的“日本经济信息”之外,还分为靠右的大报纸和靠左的大报纸。

也就是说,右倾化的政治观在日本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而且,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日本媒体右倾化的程度越来越大,在民众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文化心理的探索、舆论的实证,是一个越来越没有忏悔准备的国家。 因为她的国民不想轻易放弃“日本精神”。 问题是,没有人知道拥有这种“日本精神”的国家会拥有怎样的未来。 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

标题:“无忏悔的日本()”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jj/33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