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10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合肥5月26日电题:一幅人、水、林、鸟共生的美丽画卷横跨皖苏两省池杉湖湿地公园采访见闻。

数以万计的青葱大池杉耸立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数千万只鸟在其间筑巢、觅食、玩耍… … 5月下旬,位于安徽滁州市和江苏南京市交界处的池杉湖湿地公园迎来了候鸟的繁殖期。 水有林,林有鸟,湖有莲,偶尔小船上载着观鸟的游客静静划过。

【快讯】跨皖苏两省池杉湖湿地公园采访见闻

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栖息在池杉湖湿地的鸟类有102种,多年来栖息,每年迁徙的鸟类总数超过10万只,世界上最濒危的蓝头潜鸭也栖息在这里。

池杉湖湿地位于长江下游圩区,以前地势低洼,附近农民受水困扰。 80年代初期,滁州市来安县杨渡村的群众在这片洼地种了一千亩池杉。 由于管理不善,水体污染、鸟类捕获现象严重,致富的当地村民想砍倒池杉改建鱼池。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目前,池杉湖湿地面积约5800亩,水系经楚河与长江连通,面积不大,但仍是长江重要的生态屏障。 滁州市林业局副局长汪海洋表示,以南京江北新区对接为契机,滁州市加强了生态综合治理,加快了池杉湖湿地的保护和修复。

【快讯】跨皖苏两省池杉湖湿地公园采访见闻

现在不说人了,就连鸟也是这个‘ 在天堂生孩子。 谈到家乡的一些变化,杨渡村的村民徐治平感到自豪。

5月长江三角洲水清岸绿,清澈的楚河水蜿蜒200多公里,跨越安徽、江苏两省,在南京投入长江怀抱。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池杉湖湿地保护也按下了快进按钮。

年,池杉湖湿地正式加入长江湿地保护互联网。 围绕基础建设、资源共保、功能互补、快速发展共赢等理念,皖苏两省跨省商定了共建模式,共同保护了池杉湖湿地这一美丽的绿色空间,并在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申报。

退耕还湿、村庄搬迁、水系疏通、污水处理管… … 经过持续整治,昔日水灾频发的洼地换上了新面孔,千亩水上池杉林成为候鸟天堂,许多村民在园区找到工作,成为候鸟的守护者。

家里20多亩土地流向湿地公园,我在小区里管理游轮,除了土地租金外,每个月还有几千元的工资。 现在,村民许治平在对岸的南京六合区买房,每天开车10分钟去池杉湖湿地公园上班。 据介绍,池杉湖湿地公园为徐治平们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 许治平表示,在这里工作的村民中,安徽人和江苏人各占一半。

【快讯】跨皖苏两省池杉湖湿地公园采访见闻

近年来,在南京和滁州两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皖苏两地的青少年,开设户外礼堂、自然教室,传授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知识,倡导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快速发展的文明理念。 负责池杉湖湿地公园的韩汇山说。

【快讯】跨皖苏两省池杉湖湿地公园采访见闻

初夏季节,池杉湖湿地公园流淌着千亩池绿意,如今这里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新晋网红打卡地。

韩汇山告诉记者,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探索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今年计划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莲茶等产品,使当地人富裕起来。 (新华社记者王菲)

谭鹏

标题:【快讯】跨皖苏两省池杉湖湿地公园采访见闻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ly/9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