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06字,读完约3分钟

14年保护,中华水塔回归美丽

新华社西宁7月23日电题: 14年保护,中华水塔美回归

新华社记者李亚光

打开中国的植被分布图,西南部的白色冰川和褐色高山裸岩之间,有广阔的被绿色覆盖的土地,无数毛细血管一样的溪流从这个源头聚集,向东。

这是一个叫做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每年输出600亿立方米的清洁水。

过去,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当地草原超载,生态严重退化,下游水灾频率依然很高。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东泽村牧民才旦今年55岁,对此记忆犹新。 他家离冬格佐纳湖很近,位于黄河源头附近,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 最多的时候,一家5口饲养了1000头以上的羊和500头以上的牦牛。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当地草场的状况越来越差,刮起了7、8级的大风,周围的湖泊和河流也开始干涸。 住在海拔高、位于深山里的夏季草场时,为了给牲畜喝水,老公常常赶着牛羊去遥远的水源地,往返往往需要一天。

草场消失了,牧民要去哪里?

2006年10月,旦一家决定移居相邻州县。 从那一年开始,整个三江源地区近10万牧民相继离开世代居住的草原,70多万农牧民自发减少牲畜养殖数量。

为了抑制三江源地区的生态退化趋势,截至2005年,国家在当地累计实施了补种人工草、黑土滩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生态工程,部分干部专家上前寻找生态恢复的良方,并取得了成效 与2004年相比,三个河流源向下游多输出年均58亿立方米的高质量水,草原草产量提高30%。

【快讯】14年保护,“中华水塔”美丽复归

年1月,投入更大、标准更严格的二期工程继续启动。 截至2007年,与一期工程实施结果比较,三江源地区草原植被复盖率提高约2%,森林复盖率从4.8%提高到7.43%,水域占有率从4.89%增加到5.7%。

三江源地区草青、天蓝色、水碧的景象再次回归,个别地区的生态状况优于退化前的水平。

在长江源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哈秀乡云塔村牧民生态监测员居住在真正的文德,近6年来,在村周边相继发现了10多只雪豹。

黄河源头,玛多县黄河乡阿映村牧民骚瓦最近回到家乡,再次看到了熟悉的千湖景色,看到了草场上自由竞争的藏驴和穿着绿色衣服的山头。

在澜沧江源地区,玉树州杂多县扎青乡地青村牧民布勇觉得,近年来明显草高,雨水增多,家门口的河水像小时候一样再次奔流。 在山上放牧时,他经常能看到珍稀物种岩羊和家畜在同一个草场上吃饭的情景。

家乡生态恢复,三江源牧民极为重视。 玛多县黄河乡阿映村牧民骚瓦说:我们这里曾经源头被切断,草原萎缩,国家大力恢复生态这么好,牧民有什么理由?

记者近年来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采访时,多次看到当地牧民自发沿路去捡垃圾。 1.7万当地牧民被政府聘为生态管理者,承担生态违法巡逻、草原防火等职责,每月可收入1800元。 更多挥鞭的牧民,开设藏家乐、藏餐厅,从事民族演艺等,减轻草场负荷压力,走上了利用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致富的道路。

标题:【快讯】14年保护,“中华水塔”美丽复归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ly/1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