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6字,读完约3分钟

不久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竣工验收。 这是北京第二大的民用机场。 你知道吗? 被誉为第一国门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在60多年中经历了三次巨大的扩展,见证了国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

新中国第一个新的民用机场被采用

1958年2月28日,中国民航局宣布,北京东郊新建的现代化民航机场第一工程完成,将于3月1日起临时启用。 原本在北京西郊和南苑机场起降的民航班机和包机,都必须在新机场起降。 这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的现代化民用机场。 ( 1958年3月1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新民航空港今天起临时录用》)

【快讯】“第一国门”首都国际机场的三次大扩容

这个新机场就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机场启用后,北京航空旅客明显增加,货物吞吐量进一步激增。

第 次扩展:

周总理亲定航站楼设计方针

建成后不久,首都国际机场只有一个叫机场南楼的小航站楼。 原跑道长2500米,宽80米。 指挥调度、通信导航、灯光辅助等设备也在当时的水平上设置。 ( 1979年7月22日《北京日报》第1版,“首都国际机场的扩建工程正在迅速进行。”

【快讯】“第一国门”首都国际机场的三次大扩容

1965年,机场进行了扩建,将跑道延长到3200米,增加了6个停机时间。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机场的建筑容量和设施已经不适应日益迅速发展的国际民航和旅游事业的需要。 为了加强国际交流,周总理亲自制定了机场扩建计划,确定了航站楼设计方针经济、适用、朴素、明确。

机场扩建工程于1974年10月开工,1980年开业。

新建的航站楼,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比原航站楼大5倍,高峰期旅客吞吐量1500人。 ( 1979年10月2日《北京日报》1版,《全新的航空港》)

站在高处眺望这个航站楼,长方形主楼及其北侧的两个卫星大楼和南侧的车道相连,站在宽阔的机坪上,巨大的银燕似乎展开了翅膀。

这个航站楼为什么是卫星式的? 首都国际机场建设司令部的负责人介绍说,这是60年代迅速发展的新系统。 由于飞机的变革、民航客运事业的迅速发展、旅客流量的激增,也带来了航站楼规模越来越大、旅客步行距离过长的问题。 为了缩短旅客的步行距离,出现了卫星式航站楼。 该卫星式航站楼在主楼周边有几个卫星搭乘休息室,飞机围绕卫星大厅呈放射状停放,主楼与卫星大楼之间由明廊或地下廊道连接。 这个布局方便了为飞机服务的各种设施的建设,也节约了停机坪面积。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纽约的纽瓦克机场、法国的戴高乐机场、日本的成田机场等也使用了卫星式航站楼。

【快讯】“第一国门”首都国际机场的三次大扩容

改革开放后,民航事业高速发展,首都国际机场也更加繁忙。 我国民航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空企业建立了业务联系每周有60多个国际航班从首都国际机场飞往世界各地 ( 1982年2月26日《北京日报》第4版,《我国民航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快讯】“第一国门”首都国际机场的三次大扩容

第 次扩展:

获得 t2鲁班奖

1980年1月1日新航站楼启用后,进行了若干扩建,年旅客吞吐量达870万人次。 但是在1998年,首都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突破了1700万人,处于严重的超负荷运行状态。 首都国际机场当时利用只有78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及其附属设施,承担着国内外62家航空企业运营的每周2700次航班的保障事业。 首都国际机场设施与航运业快速发展的诉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标题:【快讯】“第一国门”首都国际机场的三次大扩容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ly/10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