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80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兰州12月21日电(记者黄泽民、杜哲宇)野生大熊猫从树丛中探出头来,摇摇晃晃地走来走去。 树丛持续摇晃,又出现了野生大熊猫! 这是大熊猫栖息地空间数据动态监测系统通过熊脸识别进行监测的场景。 记者最近在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到了这些珍贵的画面。

【快讯】“熊脸识别”野生大熊猫: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出新招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试验中,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今年10月建成了大熊猫栖息地空间数据动态监测系统。 系统初步设置6处野外视频监控点。 通过这些监测点,工作人员不用出门就能看到林区内的实际情况。

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甘肃白水江保护区有110只野生大熊猫,在广阔的林海中与野生大熊猫相遇很困难。 几年前,随着红外摄像机等监视设备的引进,有关野生大熊猫的短片和照片进入了公众视野。 但是,护林员每季度都需要更换红外线摄像机的干电池和存储卡,因此,经常翻山越岭、风食露宿。

【快讯】“熊脸识别”野生大熊猫: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出新招

目前,野生动物监测与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记者在甘肃白水江保护区大熊猫饲养繁育中心看到,大屏幕占满墙壁,6处野外视频监控点画面清晰可见。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熊猫管理办公室主任何礼文表示,野生动物进入监测区后,系统可以自动识别、拍摄,生成文件夹,统一保存和管理视频剪辑。 目前,系统识别率最高的是大熊猫。

【快讯】“熊脸识别”野生大熊猫: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出新招

资料显示,系统第一次捕获野生大熊猫是在11月21日17点左右。

‘ 熊脸识别和脸部识别系统相似,但是前者更难。 何礼文说,脸部识别只是抓住脸部特征,并不是动物出现后都是正面的,而是有各种各样的体态。 因此,管理局从去年开始与外部合作,使用大量的档案照片训练机器的识别精度。

【快讯】“熊脸识别”野生大熊猫: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出新招

记者跟着保护区的森林巡逻员徒步上山,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半山腰,记者见到了野外视频监控点。 人一靠近,照相机就马上瞄准。

这几年,监视设备捕捉到的熊猫母子图像很多。 证明这个种群比较稳定。 何礼文说。

谭鹏

标题:【快讯】“熊脸识别”野生大熊猫: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出新招

地址:http://www.mahamoni.com.cn//myly/10044.html